我们能给孩子什么?

大约两年前,还是玩微博的时代,有两位爸爸很出名,一个给娃造了辆车,一个给孩子画了漫画。我和米多爸顿感压力:MBA爸妈是不是只能给娃做ppt了?

时间快进到米多一岁。突然发现身边摇身变出了许多教育专家,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要给孩子这种精神、要培养孩子那种性格,大有超越养生、鸡汤和不转不是中国人的趋势。最糟糕的是面对鸡汤文我关的坦荡且略带智力上的优越感,面对每篇都好有道理的育儿文,我关的多少有些抖抖索索。

于是我关了朋友圈(虽然还是有两篇文章影响到了我,一篇让我不安,一篇让我感动)以下是我这两天的思考。

首先,为什么要推娃?

  1. 从向上流动性分析,从10%到5%到1%的难度,远远超过从中位数到10%的难度。因为1%的向下流动性是极低的。如果不考虑收入分布而考虑财富分布,向上的难度更大。虽然中国社会总体的阶级固化没有欧美严重,但我(没有数据支持的)怀疑10%以上的流动性差别不会很大。(ps。Annie提到她的观察是中产阶级的向下流动性是很大的。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疾病意外都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些风险是不是可以通过保险来控制?至于不小心养出啃老的娃的风险,窃以为还是父母愿不愿意被啃的问题。)
  2. 从自身局限性分析,我想象力再丰富,对于自己完全没经验且没途径学习的一件事,能提出的想法,大概也和《为何寒门再难出贵子》里农村父母给的早点到公司上班这种教导一样的没用。

想清楚以上两点,我的纠结少了一多半。即便我未来选择推娃,也不能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二,如果推娃,推什么?

  1. 如果用类似公司战略的逻辑分析,亚裔拼成绩拼乐器真的是红海一片,而且并不解决典型亚裔学生的短板。以我个人的观察,长袖善舞的社交能力、敢说不、敢站到舞台中央的自信心和长期运动锻炼出的强健体魄是亚裔相对比较弱的。
  2. 那么为什么很多的父母还在推这些?一是推技能的难度远低于推软能力。推技能可以找一个好老师,家人陪时间;软能力更多地靠耳濡目染,家人本身的影响因子更大。二是很多家长相信进了藤校一生基本无忧。不能说这个想法错,但是有些过于简单化问题。人生如打怪升级,升了级意味着怪更猛打得更辛苦,换了一套更难的问题而已。

第三,回到文章开头问的,作为父母,我们俩能给孩子什么?

这是个还在讨论的问题。我有很多希望,有对自己的也有对孩子的。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倒数第二条是,第一代移民必然比第二代辛苦。既然长期来看更看好美国的制度,我愿意相对辛苦的是我而不是我的小孩。

最后一条,所有以上这些,都是good problem to have。We are lucky to be worrying about these problems, not something else. We are lucky to be worrying, after al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